因此说,从画稿到浮雕的层次深入,应遵循近厚远薄、近大远小、近实远虚的规律,在平面透视的基础上,只加深和调整薄厚层次与起伏而轮廓线应始终保持不变。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塑造下去。
另外,因为有了压缩和透视,浮雕与圆雕相比,除了在形体的厚度上有所区别之外,还在形体的体面上,形成了一定的坡度变化规律。例如:
一个头像,用圆雕方法塑造时,其基本形为直角立方体,而压缩成浮雕后,基本形就会变成不同程度的扁方体或扁的菱形体。并且它的每个体面也会因形体透视的变化,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坡度,并与体面的宽窄形成反比。如果我们把头像的基本形分为六个面的菱形体,那么由于视觉角度的不同,颜面和侧面的体面宽窄与坡度就会因透视的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。体面越宽,这个面的坡度就越小;相反,体面越窄,这个面的坡度就越大,甚至如果是做正侧面浮雕头像时,头的前后两个面就会形成纵深的起位。也就是说,基本形的体面,从坡面到起位是可以随着视觉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,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。
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,透视和起位对浮雕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因此,要想塑造好浮雕,就要认真研究、弄清并学会掌握它们。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,浮雕作为一门造型艺术也是如此,既有它在透视上的科学性,又有它在视觉上的某些感性的因素,同时和圆雕相比,既有在认识形体和空间关系上的相通之处,又有存在于形式和表现上的巨大差异。
浮雕不同于圆雕,它不是对形象和形体的直接表现,而是把所看到的和感知的立体形象,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理解,最终转化为近似立体的浮雕形象,因此,只有客观地认识浮雕的形体与空间关系,认真地研究浮雕的压缩原理和透视规律,在塑造和写生中,多观察、多分析,才能使浮雕尽可能做到在视觉上的合理、真实和自然,才能使相对圆雕而言立体的浮雕近似立体,使浮雕艺术在表现上做到更完美、更理想。
中国古代绘画中惯常采用的散点透视法,在大场景浮雕的构图中也很常用。它可以不受视域的限制与约束,将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,也可以将不同时间看到的形象组织到一起,丰富了浮雕图创作的构图形式。